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茨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他的下列作品也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中国与世界社会》(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Shanghai, 30. Mai 1925. Die chinesische Revolution)。目前,他正在从事2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6卷本)。译者简介刘兴华,德国波恩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游学德国多年,热爱旅行,性嗜书,现从事出版工作。
莱布尼茨奖(2010)、格尔达•汉高奖(2012)、汤因比奖(2017)获得者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作品。许倬云、杨照撰文推荐。启蒙时期的世界观与求知欲促使欧洲人接触陌生的亚洲,欧洲不断和同时代的亚洲互相比较,借以寻得自己的定位,从而逐渐从亚洲的优势中解放出来。《亚洲的去魔化》呈现的正是在18世纪这段知识系统大变动的历史时期,欧洲人与亚洲知识、亚洲印象纠缠的过程。欧洲在这个世纪深入认识亚洲,原本神秘奇幻的国度现在成了清晰的客体,这种知识上的去魔化令欧洲获得了一种至今依然挥之不去的优越与自大感。奥斯特哈默的研究呈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难题,对今日的世界来说,这段历史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冲突沟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亚洲的去魔化》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帮助我们深入到18世纪欧洲知识世界里。……可以回头借此对亚洲自我历史认知与欧洲的想象建构,对这段西方逐步凌驾东方的过程,有更深入更细腻的把握。——杨照《亚洲的去魔化》一书概念清晰、风格典雅。……这部作品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亚洲文化与一个已经变得陌生的18世纪欧洲。——斯特凡•布拉肯西克(Stefan Brakensiek)
推荐序 移去国际了解的魔障 许倬云推荐序 新世界与老亚洲 杨 照序第一章 前言亚洲的“没落” 欧洲的自大人类的大地图论述压力 教育包袱 偏执症认知差异空间断代第一篇 知识之路第二章 亚洲-欧洲:界限、均衡、等级俄罗斯帝国中的亚洲及欧洲领土奥斯曼帝国:欧洲强权?还是野蛮的异族文化?亚洲:最重要的大陆?特质类型与百科全书欧洲优先——泛欧洲的全球化第三章 变换角度:欧洲自由心证的表现空间文化转移与殖民主义种族中心论的理论跨文化的成就比较演绎出来的正义访问中国人及泰米尔人的尼布尔的猴子第四章 旅行约翰•马尔科姆爵士的客人官员的眼泪海洋与陆地东亚:抵达长城东南亚及南亚:帝国的迁徙自由近东:古代朝圣团冒险家及变节者研究者及工作人员第五章 相遇劳累 失望 灾难神秘的曼宁先生通译与对话语盲模仿与假象认知机会的社会学第六章 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以亚洲为经验巨人与独角兽没有偏见亲眼所见在哲学的刑场前有疑问之阶级的方法耳闻与道听途说当地知识:欧洲文本中的亚洲学第七章 报道、出版、阅读:从经验到文字作为认知工具的游记文体与真实选集 拼贴 超叙述改善的翻译现实性与经典名单阅读轨迹阅读艺术铺陈的断裂第二篇 当代人与历史第八章 历史的基本力量:草原战士、征服者、簒夺者部落的亚洲:阿提拉与后果革命的大陆帖木儿:王朝创建者与怪物纳第尔•沙阿国王:战争彗星与爱国人士海达•阿里:暴君与启蒙改革者火山政策的现代化第九章 野人与蛮族失落的野人四种野蛮世界屋脊地理学、历史哲学及民族志上的“鞑靼地区”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骑士与异族游牧生活的理论安土重迁的胜利第十章 真假暴君尼禄和所罗门的遗产孟德斯鸠阅读约翰•夏尔丹爵士专制主义与历史哲学质疑“东方专制”安奎特-杜培宏与欧洲人之亚洲图像的去魔化印度:专制转移中国:官僚管理奥斯曼帝国:禁卫军与纸老虎来自西方的光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文明人的休戚与共城市巴达维亚的殖民社会学近距离的角度:阿勒颇的城市生活奴隶掌权的博士种姓制度:宗教束缚或社会乌托邦封建制度面具与感情在文化差异下诞生的社会学第十二章 女性最大的差异感官的国度家庭范畴“老婆很多”工作、自由与牺牲进步:殷勤的标准第十三章 时代转折:欧洲中心论的兴起思想的悬浮状态与新的隔离从阿拉丁的宝库到发展中国家没落 退化 停滞从文明理论到文明化使命新版后记参考文献人名索引地名及内容索引
评论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