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知名历史学者,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曾国藩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任大型纪录片《孔子》《楚国八百年》《戊戌变法》总撰稿。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他出身平常,家族五六百年没出过秀才,可谓典型的小镇青年。他智商平常,考了7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顺利进入翰林院。他一生崇尚笨拙,以扎实而非机巧取胜。他踌躇满志进京,面对全国精英,发现自己见识狭隘、观念鄙俗,陷入自卑和焦虑。三十而立,他立志学做圣人,研读经典,广交朋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京期间飞速升迁。他善于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天下大乱之际,一介书生独创湘军,统率群雄。对抗太平天国,屡战屡败,甚至两次投江自尽,多次深陷绝境。47岁时更被皇帝弃用,陷入人生低谷。蛰居老家两年,他反思自我,最终大悔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以“结硬寨、打呆仗”战胜了军事宿敌太平天国,位极人臣。他眼光长远,审时度势,面对与洋人的差距,率先抛弃落后观念,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人生精进的基石,最终从笨人到圣人,成为大清王朝的最后领航者和儒家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翻开本书,看曾国藩如何以一种笨拙的精神,诠释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第一章 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1. 父子双双去“赶考”2. 老曾家有个科举梦3. 生平第一大挫折4. 越笨拙越努力第二章 为什么要“学做圣人”1. 京官曾国藩的自卑与焦虑2. 三十而立,学做圣人3. 脱胎换骨的开始:写日记第三章 惊人的进阶之道1. 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2. 把择友当作人生第一大事3. 深得道光皇帝欣赏第四章 从前的官场愣头青1. 郁闷的“副部长”2. 开罪咸丰皇帝3. 北京,生命最艰难的时刻第五章 “曾剃头”的长沙之辱1. 赴任江西遭遇家庭变故2. 为什么出山?3. 在长沙,成为众矢之的4. 遭遇真正挫折:差点儿被兵痞杀了第六章 湘军为什么牛气1. 创建湘军的苦心与良心2. 与咸丰帝的博弈3. 曾国藩的第一次自杀和湘潭大捷4. 湘军团队是这样设计出来的第七章 得而复失的湖北巡抚1. 把保卫长官当作一项制度2. 这句话改变了曾国藩命运3. 曾国藩的敌人4. 湘军的整体计划为何被打乱?第八章 江西困境与“大悔大悟”1. 九江大败后差点儿自杀2. 曾国藩与胡林翼3. 被皇帝拿掉兵权4. 蛰伏两年,完成“脱胎换骨”第九章 安庆这块难啃的骨头1. 曾国藩的二次出山2. 和胡林翼联手攻占安庆3. 湘军的战术:“结硬寨、打呆仗”4. 命运之战第十章 与何桂清的恩怨纠葛1. 成为大清帝国最有权势的人2. 慈禧与奕訢发动宫廷政变3. 清除何桂清集团党羽第十一章 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1. 著名的“天京”攻坚战2. 曾国藩人生最焦灼的四十六天3. 恩将仇报的沈葆桢第十二章 “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1. 朝廷的两记闷棍2. 曾国荃的“经济问题”3. 自剪羽毛,让曾老九离职4. 与左宗棠的恩怨情仇第十三章 两江总督的清与浊1. 不准大排场,只收小礼物2. 总督的“养廉银”与“裁撤陋规”3. 曾国藩的“小金库”第十四章 洋人也是人1. 蛮夷之人,居然也有信义2. 师夷长技以制夷3. 三个与众不同的外交观念第十五章 与接班人李鸿章共同“剿”捻1. 妙手:裁湘留淮2. 曾国藩的人才大计:塑造李鸿章3. 将河墙战法进行到底第十六章 天津教案:曾国藩是怎么成为“卖国贼”的1. 升任直隶总督,对官场痛加整顿2. 导火线:武兰珍迷拐案3. 曾国藩调查“挖眼剜心”事件4. 疆臣新领袖李鸿章第十七章 大清王朝最后的领航者1. 这个王朝已经不可挽救了2. 为国家办最后一件大事3. 虽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4.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评论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