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迈克尔•麦尔 Michael Meyer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他的文章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媒体上发表。迈克尔•麦尔曾获得多个写作奖项,其中包括古根海姆奖、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奖、怀廷奖和洛克菲勒•白拉及尔奖。他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目前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和香港大学教授非虚构写作,其作品有《再会,老北京》《东北游记》等。
北京,充满活力的中国之都,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主题。对中国人而言,北京是一切的中心:政府、传媒、教育、艺术和交通,甚至包括了语言和时间。自北京建城以来,她就是吸引外来人口、商人、学者和探险者的魅力之地,其中也包括了13世纪的马可·波罗:“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 未可宣言。”这副“棋盘”的遗址仍留在北京城内,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和曼哈顿区差不多大,那些叫做胡同的狭窄巷子也依然存在。胡同之于北京,就如河道之于威尼斯。几个世纪以来,胡同一直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特点,即使现在的巷子还不到以前的八分之一。北京并不是西方人眼中的城市。1962年,一名外国记者将这里定义为“史上最大的乡村”。尽管这里有世界上第二繁忙的机场,近一百家星巴克和一条覆盖到城市核心之外的新的地铁系统,但在某些北京人的眼中,它仍是一个乡村。过去十年,就像是任何一个崛起中的国家的首都那样,北京这个大乡村走向了国际。穿过天安门广场,百公里外的长城标志着这个城市宽广的界限。或许它的改变可以用这个小插曲来说明:几年前我看到一个充满乐观意味的横幅,挂在一栋老楼的拆迁现场,上写:再现古都。一天晚上,不知道谁悄悄地将第二个字的左半部分去掉,所以口号变成了:再见古都。
第一章 走过大前门第二章 叫我梅老师第三章 Mocky与我第四章“告别危房”第五章 寒冬降临第六章 拆之简史一: 燕都旧迹第七章 《北京晚报》第八章 幸福城中好时光第九章 把感觉留住第十章 春天第十一章 拆之简史二: 皇城兴衰第十二章 “去贫化”的贫民窟第十三章 抢救老街第十四章 夏日大回收第十五章 过去时与将来时第十六章 拆之简史三: 民国首都的现代化之路第十七章 朱老师: 树的记忆第十八章 “他有病了你不给他治,是你的责任”第十九章 老寡妇的故事第二十章 拆之简史四:“毛泽东时代”北京的工业浪潮第二十一章 回音壁后记 新北京,新奥运致谢译名对照表参考书目译后记 一封写给老北京的忧伤情书
评论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