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1894-1915:梦想与困惑》《超越革命与改良》《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1898年中国故事》《1900年尴尬记忆》《1911年中国大革命》《重读近代史:1898年那场未遂政变》《晚清二十年》 等。
编辑推荐:百年前的一百天,如何导致一个王朝的灭亡身处变局的各色人物,又如何决定了中国此后的走向那被妖魔化的晚清十年,真面目究竟为何?更重要的是,这个危机启示了什么?马勇做过古代史研究,做过儒家经学史研究,最终兴趣点却落在晚清70年。他一方面对此前的主流研究充满疑惑,一方面觉出现实与百年前的诸种关联,认为有必要从来路中寻出答案。怀着一份对先人的温情与理解,他重新讲述 100年前的历史。——《独立阅读》内容简介:《清亡启示录》讲述了一个王朝为何会在一百天的危机中走进历史。历史无法遗憾,也不必惋惜,走过的就是走过了。只是一百年后回望大清王朝,特别是分析这个貌似强大的王朝为什么在一场危机面前不堪一击,这个过程究竟有哪些教训可以汲取?这是这本《清亡启示录》探究的问题。2012是清帝退位的100周年,《清亡启示录》重点叙述分析了清朝最后十几年走过的路,从1894年开始的维新时代到1901年开始新政到之后的君主立宪预备,清廷挣扎着改革,以试图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然后最后清廷的几个失误使得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最终使得大清走进历史。
自 序 IX第一辑 新世纪新选择改革为什么走向反面 ^003清廷的觉醒 ^004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 ^006两个致命失误 ^008从君宪到共和 ^011几点启示 ^014以改良反制革命 ^017从维新到新政 ^018“三个有利于” ^020梁山好汉没有自愿的 ^022那拨回归社会主流的人 ^025一个激进青年的成长 ^026革命逐渐陷入困境 ^028回归主流 ^032清末社会的官民冲突 ^035反贪腐并不必然反体制 ^035抑豪强与“养鱼政策” ^038鸵鸟终将引爆动荡 ^039第二辑 走向宪政“有计划政治”:预备立宪日程 ^045外交危机打乱立宪步伐 ^047各方要求速开国会 ^048朝廷同意提前正式立宪 ^051“军机处不议”之智慧 ^053政治改革争论的焦点 ^054军机处存废之争 ^056“五不议”换来政治改革空间 ^058毁誉摄政王 ^061一个不错的王爷 ^061坚信“有计划政治” ^063错误援引《钦定宪法大纲》 ^066资政院的悲剧 ^069非常态过渡机构 ^070立法与行政的冲突 ^071沦为鸡肋 ^075第三辑 政治改革的限度皇族内阁错在哪儿 ^079清廷对立宪的让步 ^080政治变动的恶性互动 ^081皇族内阁暴露真面目 ^083铁路国有的正当与失当 ^087民间资本进铁路 ^089官商合办到“国进民退” ^090在四川跌了一个大跟头 ^092为什么是新军 ^095辛亥革命第一枪 ^095从忠诚卫士到掘墓人 ^098“忠诚教育”是双刃剑 ^100兵谏的政治诉求 ^103新军起事两大动因 ^104湖北军政府的政治底线 ^106中央军致命一击 ^108谁是君主立宪的受害者 ^111君主立宪对谁有利 ^111走向君主立宪 ^113君主立宪不利于谁 ^115第四辑 别了,皇上当君宪成为往事 ^121君宪先锋 ^122君宪主义危机 ^124君宪成为历史 ^126别了,皇上 ^129体制内抗争 ^129最后的善意忠告 ^132转向共和 ^134皇族伤国 ^137食利者阶层走向前台 ^138政治变革急先锋 ^140君宪了,皇族该干什么 ^142共和关键 ^145战争的最高境界 ^146共和成了唯一出路 ^147“黄袍加身” ^150君宪主义落幕 ^153化危为机 ^154希望似在前面 ^156宪政终结 ^157大清皇族今安在 ^161溥仪和他的父亲 ^162皇叔们 ^164落地的凤凰 ^166庆王爷和他的后代 ^167穷困潦倒的镇国公载泽 ^169川岛芳子和她的老爹 ^169第五辑 晚清的意义辛亥的意义 ^173辛亥革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173在什么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176辛亥革命对后世中国的影响与启迪 ^179晚清与民国:经济层面的比较 ^183革命就是要解放生产力 ^184革命一定能解放生产力 ^187从孙中山到袁世凯:民初乱局的一个解释 ^193谁的临时政府 ^194民国法统 ^198尊重历史,善待前人 ^202百年中国的进与退 ^207清亡的启示 ^208进与退 ^209变与不变 ^210
评论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