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里克·R.沃尔夫(1923—1999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40年赴美,曾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于1951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伊利诺伊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等著名学府。埃里克·R.沃尔夫是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著作颇丰,知名作品有《农民社会》(Peasants)、《二十世纪的农民战争》(Peasant W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等。本书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译者贾士蘅,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考古人类学硕士,曾担任美国丹佛美术博物馆研究员,翻译作品有《英国史》《英国社会人类学》《英国社会史》《历史的再思考》《帝国的年代》《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等书。
文化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后殖民和全球化论述诸领域的集大成之作◎ 编辑推荐本书作者埃里克·沃尔夫是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不同于同等领域的一般学者,他擅长将人类学的微观分析与宏观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体现出了一名人类学家并不多见的历史视野,在具体的历史研究中印证人类学 的理论。再加上他在求学期间深刻地受到马克思理论的影响,对此这本书也多有体现。这本书运用马克思理论,以欧洲的扩张和征服为主线,通过三种不同的生产方式的演变,展示了期间多个族群的遭遇,强调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并且努力发展一种全球文化史,即人类是在相互联系中发展的。本书对欧洲与非欧洲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全球性历史分析,以及他对后者在参与和塑造世界历史进程中所处地位的肯定,为我们客观全面地理解世界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值得我们一读。◎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选取公元1400年作为历史的参照点,详细阐明了那个时段的欧洲和欧洲以外的世界的面貌;之后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概念切入,提出亲属关系、附属纳贡和资本主义这三种生产方式,始终以生产方式的分合、冲突与重组为核心贯穿全球人类的历史;结合丰富的史料,对于15至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出现之前的殖民帝国时代,以及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发生以后至今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全球性扩张及其主宰关系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证,并叙述了世界上不同人群在遭遇这一系列巨变时所经历的不同变化。◎ 媒体推荐一本既富于智慧又具有生动的社会现实感的理论杰作。——《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沃尔夫的意图在于指出,欧洲的扩张不仅改变了非欧洲社会的历史轨迹,还重组了它们在欧洲介入之前的社会历史叙述……他具备的历史理论的广度令人震惊,而且他对历史上的“胜利者”与“失败者”给予同等重视。——《美国社会学期刊》在这本宏大而重要的书中,埃里克·沃尔夫在开头和结尾都强调,人类学必须要更加关注历史……想必,大家读到这样的评论分析会感到惬意的,它否定伪历史的异议,同时又重视挖掘原住民和农民的历史进程,而正是这些历史进程,才根本性地改变了原住民、农民和无产阶级的现状。——《辩证人类学期刊》沃尔夫提出历史是相互联系的,不是隔离开来的……这本富于吸引力和启发性的书……我敢说,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又新颖的观点……通过强调一个共同的过去,沃尔夫远离了令人厌倦的“白人”中心论和“非白人”边缘论,相反提议欧洲和世界的其他部分之间存在一种更为复杂、更有见识的关系。——《欧洲动态》沃尔夫的经验性知识非常丰富……他依靠对时间和空间现象进行技巧性的选择,挑选出来的现象能够适当地代表全体……这本书写得很不错,具有人文关怀。——《民族报》
1982年版前言1997年版前言第一部分 联系第1章 导论社会科学的兴起马克思的影响第2章 1400年的世界旧世界的政治地理近东和非洲南亚和东亚新世界第3章 生产方式生产与社会劳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贡赋制生产方式亲族制生产方式第4章 欧洲,扩张的序幕长距离贸易模式的转变政治上的统一国家的形成与扩张第二部分 寻求财富第5章 在美洲的伊比利亚人大灭绝西属美洲的财富新的供应体系巴西和加勒比海地区第6章 毛皮贸易毛皮贸易的历史东北部的人口群大湖区的人口群向西扩张西北海岸第7章 奴隶贸易奴隶贸易的路线为什么是非洲?非洲的背景奴隶供应地区:西非奴隶供应地区:中非第8章 在东方的贸易与征服南亚的伊斯兰教葡萄牙人在亚洲尼德兰人在亚洲英国人在印度从印度到中国太平洋上的贸易第三部分 资本主义第9章 工业革命英国的转型供应地区:美国南方的产棉区供应地区:埃及印度的纺织工业危机与再次扩张第10章 资本主义的危机与变异资本主义:方式和市场资本主义的扩张资本主义方式的变异第11章 商品的流动大萧条区域性的专门化商品生产:食物工业作物刺激物黄金和钻石第12章 新劳工劳工市场流动的劳力民族的分割后记参考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评论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