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斯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其作品包括《中国与世界:十八世纪至当代》(获得德国史学家协会奖)《中国革命: 1925年5月30日, 上海》《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等。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因其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卓越成就分别于2010年和2016年获得莱布尼茨奖、汤因比奖。目前,他正在从事2 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6卷本《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译者简介】强朝晖,职业译者,译有《中国冲击》《水的政治》等。刘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毕业,德语同传译员,自由职业翻译,译有《正午的单车》、《完美三月》和《奢侈带来富足》。
一部经典之作!·【内容简介】从19世纪开始,人类现代史即将拉开序幕。这是一个重大政治理念汇聚的时代,是“此在”科学化的时代,是铁路与工业的时代,是各大陆之间的大规模移民以及第一波经济和通信全球化浪潮的时代,是民族主义和欧洲帝国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时代。但同时,在今人眼 中,19世纪却已变得遥远而陌生:一个辉煌的昨日世界。本书从世界史的角度描绘和剖析了这段历史,一个欧亚美非各大洲经历剧变与全球化诞生的时代。国际历史学会前主席于尔根•科卡称此书是“德国历史写作中的里程碑”, 奥斯特哈默也因此被誉为“有关19世纪的布罗代尔”。·【获奖情况】2010年莱布尼茨奖(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Prize)(德国研究基金会)2012年格尔达・汉高奖(Gerda Henkel Prize)(格尔达・汉高基金会)2017年汤因比奖(Toynbee Prize)(汤因比奖基金会)德国语言与文学创作学会弗洛伊德科学散文奖北德广播电视台文化频道非虚构类图书奖权威期刊《选择》(Choice)2014年度“杰出学术著作”之一《彭博商业周刊》2014度最佳图书之一,由萨蒂亚吉特・达斯(Satiyajit Das)选出Marginal Revolution.com网站(泰勒・科文)2014年最佳非虚构图书·【媒体推荐】奥斯特哈默写成了后冷战时代一部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历史著作。它一经完成便成为时下经典……这部经典应是历史学家和政治上充满好奇心的世界公民的必读物。它会让我们成为更好、更广博的公民,对我们生活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 ——弗里茨・斯特恩(Fritz Stern),《纽约图书评论》·一部极具概念准确性、广度和洞见的著作,一部为关于世界社会的争论设立新基准的作品。 ——本杰明・齐曼(Benjamin Ziemann),《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在任何意义上都堪称巨著……一个充满全景式创造物的时代值得拥有一位具备全景式倾向的历史记录者。于尔根•奥斯特哈默正是这样一位有能力的记录者。 ——华志坚(Jeffrey Wasserstrom),《华尔街日报》·德国历史写作的里程碑,过去几十年中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一幅拼图式的时代画像。 ——于尔根・科卡(Jürgen Kocka),《德国时代周报》(Die Zeit)·字字珠玑,掷地有声……一幅史诗般的、精巧的和蔓延式的时代马赛克拼图。这一时代,如果作为一种反应,是以启蒙运动为基础的……奥斯特哈默令人信服的建构清楚说明了我们理解今日世界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19世纪的制度和创新,以及它们所提供的一种独特的欧洲视角。意识到这种视角不可避免地潜藏着偏见,这位德国历史学家尽心竭力地书写一部真正的19世纪全球史……他最终编织出的这块难以想象的人类经验织锦既灵巧精致,又易于看懂。 ——本・理查森(Ben Richardson),《南华早报》·一部德国布罗代尔式的著作呈现出19世纪的重要意义。 ——泰勒・科文(Tyler Cowen),《边际革命》(Marginal Revolution)·广博浩大、分量十足、新颖独创、引人入胜、面面俱到、令人生畏……即使像我这样长篇大论,也不足以全面而恰当地评价这部著作。一半怪物,一半大师,它不可避免地与那些全球史类型的作品一样具有局限性……它源于作者惊人的学识和毅力;在其主题的范围内,它将全球史研究的学术复杂性和地理综合性提升至新的水平;它富于令人难忘的短语和警句,这代表着一种生动而幽默的精神;此外,它还提供了关于19世纪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充满智慧和独创性的观点。如果今年夏天你只能阅读一本历史书(相信我,读完这本书将占用你整个长长的夏天),那么就选择《世界的演变》吧。 ——大卫・康纳汀爵士(Sir David Cannadine),《金融时报》·厚重、有趣、令人印象深刻……它的覆盖范围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布罗代尔的著作,不仅是在地理上,还在概念上……奥斯特哈默的雄心、勤勉和规模呈现出了集其他众多历史学家之大成的作品。针对其他世纪,类似的著作也应该被创作出来。让我们期待英国的历史学家能够接受挑战,把它们写出来。 ——杰里米・布莱克(Jeremy Black),《支点》(Standpoint)·这一极佳的研究形成了一部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的全球史,而且没有过于简单化。找到这样一位对细微差别和巨大差异拥有如此感知能力的体系构建者,真让人高兴。唯一能与之相提并论的是克里斯托弗・贝利的《现代世界的诞生》。学者将从这部厚重、知识密集的著作中获益;历史热衷者也将发现没有比这更完备的资料。在这部书中,有很多地方可圈可点。 ——《图书馆学刊》(Library Journal)(星级评论)·一部全景式视角却鲜有历史想象的著作。 ——托尼・巴伯(Tony Barber),《金融时报》·于尔根・奥斯特哈默的《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将历史事实写得跌宕起伏、抑扬顿挫,为读者呈现出关于复杂和混乱的19世纪的独到见解。在这部杰出的学术作品中,奥斯特哈默教授……已经塑造出一幅卓越非凡的19世纪图景……它为畅销品这一名词赋予了新的含义。 ——萨蒂亚吉特・达斯(Satyajit Das),《赤裸的资本主义》(Naked Capitalism)·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丰富而深刻的著作《世界的演变》……仔细解释了在整个19世纪什么发生了演变,什么没有发生演变。 ——弗雷德里克・库珀(Frederick Cooper),《公共图书》(Public Books)·有意义地书写全球历史充其量可以算作一种野心,但是这部关于19世纪的著作成功了……几乎每一页都提供了关于世界历史和特定国家的全球背景的新见解。这本书十分适合于高级普通读者和大学本科学生,也应该成为所有现代历史研究生的必读书目,让他们在这一更宽泛的背景中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长。 ——《选择》(Choice)·今年有两部厚重的历史著作值得被广泛阅读。其中之一就是德国历史学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的《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 ——克里斯托弗・西尔维斯特(Christopher Sylvester),《金融时报》·于尔根・奥斯特哈默教授的这部杰作绝不是历史事件的平铺直叙。相反,它将史实写得跌宕起伏、抑扬顿挫,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无与伦比的19世纪图景,而正是这一世纪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前世界。 ——萨蒂亚吉特・达斯(Satyajit Das),《彭博商业周刊》·完成了1000页19世纪之旅的耐心读者会对当下全球村和全球亚洲真正的独特之处形成更丰富、更深刻和更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这才是最好的世界历史。 ——鲁乐汉(John Delury),《全球亚洲》(Global Asia)·在这幅包含一切的全景图中,奥斯特哈默抓住了19世纪人们生活和理解生活之道中的巨变……奥斯特哈默提供了一部丰富的19世纪“全球历史”,一部凸显了西方却用非西方民族和社会的生动画像避开了欧洲中心主义的著作。 ——《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世界的演变》凭借关键的组织结构(这在翻译时应该下了很大功夫,真实地说,我从未期待看到这本书的英译本)极大地强化了自身,但是就目前而言,它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作者的思考能力,以及更重要的是,他的智慧。这是一项任何认真的读者都不可错过的卓越成就。——史蒂夫・多诺霍(Steve Donoghue),《开放文学月刊》(Open Letters Monthly)·一项巨大的成就……《世界的演变》既是这个星球19世纪人类文明的知识大纲,也是历史艺术的不朽之作。 ——马修・卡普(Matthew Karp),《美国历史学刊》(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任何欢喜于独创思想的学者将爱上这本大部头。它是令人着迷的存在……这绝对是我书架上的必备之书。 ——伊恩・利普克(Ian Lipke),MediaCulture.org·于尔根・奥斯特哈默是19世纪的布罗代尔。他的全球性宏景是这位历史学家学术手艺的桂冠。在优雅而清晰的文字中,他穿越整个世界,审视了那个时代的两面性:既是遥远的过去,又是我们当代环境的起源。 ——乔纳森・施佩贝尔(Jonathan Sperber),著有《卡尔・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与布罗代尔的代表作相提并论没有任何的不恰当。奥斯特哈默的《世界的演变》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充满了历史想象、绝对抢风头的博学和分量十足的独到见解!反思空间与时间、帝国与奴隶制、战争与和平、经济与外交、君主制与歌剧等,奥斯特哈默改变了我们对19世纪的全部理解。 ——赫尔穆特・W.史密斯(Helmut W. Smith),范德堡大学·这部宏大、万花筒式的著作记述了一整个世纪演变的多条变化线路。它属于我们理解今天众多挑战起源的重要书单。 ——约翰・E.威尔斯(John E. Wills, Jr.),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可以说,这是过去四分之一世纪出版的、由一位德国历史学家完成的最重要的著作。它是19世纪全球史真正的权威记述,强有力地论证和漂亮出色地描述。 ——斯文・贝克特(Sven Beckert), 著有《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这不仅是一场知识与智慧的焰火,同时也是一种莫大的阅读享受。 ——安德里亚斯•法尔迈耶,《法兰克福汇报》·德语历史学著作中的一个里程碑。 ——安德里亚斯•艾科尔特,《文学杂志》
中文版序绪论第一部 近景第1章 记忆与自我观察——19世纪的媒介式永恒一 视与听二 记忆藏所、知识宝库与存储媒介三 叙述、报道与“现实主义”四 统计学五 新闻六 摄影术第2章 时间——何时谓19世纪?一 年代划分与时代特征二 历法与年代分期三 转折与过渡四 鞍形期-维多利亚时代-世纪末时期五 时钟与速度第3章 空间——何处谓19世纪?一 空间/时间二 元地理学:空间的名称三 “心理地图”:空间观念的相对性四 互动空间:大陆与海洋五 区域划分:权力与空间六 领土所有权、离散地与边界第二部 全景第4章 定居与迁徙一 规模与趋势二 流亡与流放地三 集体性逃亡与种族清洗四 内部迁徙与奴隶贸易的转型五 人口迁徙与资本主义六 全球移民危机第5章 生活水平——物质生存的安全与风险一 “生活水平”与“生命质量”二 寿命的延长与“健康人”三 对瘟疫的恐惧与预防四 流动的风险——今与昔五 自然灾害六 饥荒七 农业革命八 贫困与富裕九 消费全球化第6章 城市——欧洲模式与全球特色一 城市的正常形态与特殊形态二 城市化与城市体系三 在“去城市化”与超增长之间四 特殊城市与一般性城市五 港口城市的黄金期六 殖民城市:通商口岸与帝国都市七 内部空间与地下空间八 象征、美学与规划第7章 边疆——对空间的征服和对游牧生活的入侵一 侵略与边疆的形成二 北美的“荒野西部”三 南美与南非四 欧亚大陆五 定居性殖民主义六 征服自然:生态空间遭到入侵第8章 帝国与民族国家——帝国的惯性力一 趋势:大国外交与帝国扩张二 通往民族国家之路三 帝国:它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四 帝国:类型与比较五 帝国:例证和模棱两可的例子六 不列颠治下的和平七 帝国:人们是如何在其中生活的?第9章 权力体系、战争与国际主义——两场世界大战之间一 通往世界国家体系的蜿蜒之路二秩序空间三 战争:和平的欧洲、不安宁的亚洲与非洲四 外交:政治工具与跨文化艺术五 国际主义和标准的普世化第10章 革命——从费城经南京到圣彼得堡一 革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还是从哪里而来?二 革命性的大西洋三 世纪中叶的痉挛四 1900年后的欧亚地区革命第11章 国家——“最小的政府”、统治排场和“未来隶属”一 秩序与交往:国家和政治二 君主制的新发明三 民主制四 管理五 动员化和组织化六 自强:来自边缘区防御的政策七 国家与民族主义第三部 主题第12章 能源与工业——谁,何时,何地,解放了普罗米修斯?一 工业化二 能源体系:煤炭世纪三 经济发展(不发展)的路径四 资本主义第13章 劳动——文化的物质基础一 农业劳动的比重二 工作场所:工厂,工地,办公场所三 劳动世界的解放之路:奴隶,农奴,解放的农民四 雇佣劳动的不平衡性第14章 网络——作用范围,密度,网眼一 交通与通信二 贸易三 货币与金融第15章 等级制度——社会领域的垂直维度一 一部世界社会史?二 贵族的缓慢衰亡三 市民与准市民第16章 知识——增多,浓缩,分布一 世界性语言:大语言地区二 读写能力教育和学校化三 作为欧洲文化输出品的大学四 知识的流动和译介五 自我及他者的人文科学第17章 “文明化”与排异一 “文明世界”及其“布道”二 奴隶解放和“白人的统治地位”三 排外与“种族斗争”四 反犹主义第18章 宗教一 宗教的概念和条件二 世俗化三 宗教与帝国四 改革与革新结束语——历史上的19世纪附录后记缩略语参考文献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关键词索引
评论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