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迪•希尔茨(Randy Shilts,1951—1994),1980年代初第一批意识到艾滋病问题的美国记者之一。197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新闻专业,但作为出柜的同性恋者,在当时报社和电视台的恐同环境下难以找到全职工作。做了几年自由记者之后,1981年,他进入 《旧金山纪事报》,成为国内新闻记者,也是全职报道艾滋病的首位记者。他一直致力于艾滋病报道,包括医学、社会、政治影响方面,他的作品因极具叙事性、将个人故事与政治和社会报道交织在一起而备受赞誉,因此,他被誉为“同性恋生活的杰出的编年史作家和同性恋问题的发言人”。1988年,希尔茨荣获美国新闻工作者和作家协会颁发的杰出作者奖。1999年,纽约大学新闻系将希尔茨的1981年至1985年的艾滋病报道评为“美国20世纪新闻作品100强”的第44位。在写作本书期间,他接受了艾滋病检测,并要求医生在他写完之前不要告诉他结果,以免影响他的客观判断。在把稿件交给出版商的当天,他被告知艾滋病病毒阳性,在服用抗艾滋病药物AZT几年后,1994年死于艾滋病并发症。
作者以广泛而全面的新闻调查,讲了一个故事:艾滋病,为什么会在美国流行?为什么在这场灾难中,时间就是生命?故事是以时间为脉络呈现给大家的,在阅读过程中,你将知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获得性免疫综合征(AIDS)是如何在美国发现并扩散的,从中你将看到影响艾滋病的大量事件及各种人物,尤其是政府部门、医疗及研究机构、同性恋组织、媒体中的个体。它在以大量事实刻画人类的懦弱、绝望、自私、贪婪的同时,也以精彩的细节呈现了人类在死亡危机时的勇气、进取、无私、悲悯。本书1987年获得石墙图书奖,作为20世纪美国同性恋历史上最具预见性的编年史,被译成7种语言。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93年被HBO拍成电影,共获20项提名、9个奖项,包括1994年的艾美奖。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被《时代周刊》列为“百大非虚构经典”。
序言/ 1主要人物 / 1主要政府机构/ 1第一部分 且慢,灰白的马1. 心灵的盛宴第二部分 之前:1980 年2. 光辉岁月3. 无望者的海滩4. 预兆5. 定格第三部分 铺路:1981 年6. 群聚效应7. 善意8. 最帅的那个9.“埋伏”催情剂10. 科学界的高尔夫球场11. 恶月升起第四部分 暗影渐浓:1982 年12. 时间敌人13. 零号病人14. 200 周年纪念日的记忆15. 盗汗16. 太多的血17. 熵18. 徒劳无果19. 强制拨款20. 肮脏的秘密21. 黑暗中起舞第五部分 烽火战线:1983 年1 月至6 月22. 任血横流23. 午夜告白24. 否认25. 愤怒26. 大玉米饼27. 转折点28. 好人命短29. 头号要务30. 与此同时31. 请说“艾滋语”32. 明星气质第六部分 例行公事:1983 年7 月至12 月33. 马拉松34. 寻常一日35. 政治36. 科学37. 公共卫生38. 新闻界39. 人们第七部分 光与隧道:1984 年40. 囚徒41. 讨价还价42. 心灵的盛宴,第二幕43. 逼对手亮底牌44. 叛徒45. 政治这门学问46. 下行列车47. 共和党和民主党48. 陷入尴尬49. 郁闷50. 战争第八部分 屠夫的账单:1985 年51. 异性恋52. 流亡53. 清算54. 暴露55. 觉醒56. 接纳57. 终局第九部分 尾声:之后58. 团聚59. 心灵的盛宴:第三幕资料来源致谢
评论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