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里克·霍弗(EricHoffer, 1902-1983)的一生十分传奇,7岁失明,15岁复明,父母早逝,靠自学成就学问。长年从事码头搬运工作,1964年成为加州伯克利大学高级研究员后,仍未离开码头,其许多观念都是在码头工作中形成,因此他也被称为“码头工人哲学家”。1982年获里根总统颁赠总统自由奖章,生平著作超过10部,包括《激情心灵状态》、《变迁的磨难》、《我们时代的脾性》等,曾多次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狂热分子》是他第一部和最著名的作品。
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码头工人哲学家——霍弗其人及其书序言 狂热分子的心灵第一部分 群众运动的吸引力第一章 对改变的渴望宗教运动、革命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是热情的发电厂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失意者则乐于看到世界急遽改变投身变革运动的,往往是那些觉得自己拥有无敌力量的人怀有大希望者的力量可以有最荒谬的来源:一个口号、一句话或一枚徽章当希望和梦想在街头汹涌澎湃的时候,胆怯的人最好闩起门扉第二章 对替代品的渴望通过认同于一件神圣事业而获得自豪、信心、希望、目的感和价值感逃离自我无私者的虚荣心是无边无际的失业者宁愿追随贩卖希望的人,而不愿追随施予救济的人第三章 群众运动间的可替代性每一个积极吸收追随者的群众运动,都把敌对运动的成员视为其潜在信徒用一个群众运动压制另一个群众运动并非是没有危险的,代价也不一定便宜每一个群众运动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场移民第二部分 潜在的皈依者第一章 不受欢迎者在人类事务中扮演的角色一个群体的性格和命运,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员决定第二章 穷人悲愤会在它几乎得到补偿的时候最为蚀骨自我若是软弱无力,再多的自由又有何用狂热者对自由的恐惧尤甚于迫害兴起中的群众运动对家庭都会抱持敌意态度被统治者融合在一个整体中的程度愈深,个人落寞的情绪愈少瓦解中的集体结构是群众运动萌芽的最佳环境第三章 畸零人暂时性的畸零人永久性的畸零人第四章 极端自私的人极端自私的人往往是无私精神最勇猛的捍卫者第五章 面对无穷机会的野心者面对无穷的机会时,无可避免会看不起现在第六章 少数民族在一个行将被同化的少数民族里,最容易被群众运动吸引的,是最有成就和最没成就的两类人第七章 烦闷者在蠢动不安中,人们为改变现状者鼓掌叫好第八章 罪犯爱国主义是歹徒的最后归宿第三部分 团结行动与自我牺牲第一章 前言无论团结还是自我牺牲精神都需要以自轻为前提第二章 促进自我牺牲精神的方法通过认同,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成了某种永恒之物的一部分群众运动给自己设定很多不切实际的目标,乃是其对抗“现在”的策略任何有效的主义,必须是“违反天性、违反常识、违反欢乐的”教义不是让人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狂热者无法被说服,只能被煽动第三章 团结催化剂群众运动不需要相信有上帝,却不能不相信有魔鬼共同的仇恨可以凝聚最异质的成分理论与实际愈是矛盾的群众运动,就愈是热衷把自己的信仰加诸别人“忠实信徒”的行为不管多么粗暴,他基本上都是一个恭顺服从的人成功的行动往往会带来自身的终结“忠实信徒”永远不会觉得完整,永远不会觉得安全第四部分 始与终第一章 言辞人造就法国大革命的是虚荣心,自由只是借口一个体制明明无能已极却能够苟延残喘时,当权者已经与言辞人结成紧密同盟优秀者信仰尽失,而低劣者激情澎湃催生群众运动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根源在于,他们本质上都是个人主义者第二章 狂热者如果狂热者是鱼,混乱就是水大部分的纳粹头子都有艺术和文学上的野心,却没有实现的能力没有外敌可以摧毁时,同一阵营的狂热者就会彼此为敌第三章 务实的行动人用失意者的愤懑情绪作为建筑一个新世界的灰泥真正的行动人意不在更新世界,而在拥有它一个群众运动的活跃阶段结束,就会变成成功者的权力工具和失意者的鸦片第四章 良性与恶性的群众运动狂热者的盲目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但也是他们智力贫瘠与情绪单调的原因所谓自由的传统就是反抗的传统把人民宗教化的能力是民主国家领袖的必备才具之一狂热是一种灵魂的疾病译名对照表
评论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