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怀瑾先生,一九一八年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后赴台湾,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又远赴美国、欧洲等地,考察讲学。门生弟子遍天下。先生长期精研国学,读书数十万卷,于儒、道、佛皆有精湛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诸学,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堪称一代宗师,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声望。南怀瑾先生关心国家统一、民族振兴大业,一生致力于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以望九高龄,仍奔走各地,建立学堂,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之精粹尽之尽力。其在就贡献,举世称誉;其执著精神,感人至深。
本书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系统阐述禅宗与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响的著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为“禅宗与佛学”,对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禅宗的传承,奠定后世禅宗思想基础的六祖慧能的事迹,禅宗的语录、公案、机锋和棒喝,参禅的方法,禅学与理学的关系,禅宗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影响,以及闻名遐迩的丛林制度等,作了精湛的论述。下编为“道家与道教”,对隐士和方士的由来,养神、服气、饵药、祀祷的派分,老庄之学,齐燕之风,阴阳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与演化,以及道家与道教对古代天文、历算、地理(堪舆)、物理、化学、医药等自然科学的贡献等,作了深有见地的剖析。
目 录代序前言禅 宗 与 佛 学一 佛学与中国文化的因缘二 佛学内容简介(一)印度文化的背景(二)印度上古的形势与国情(三)释迦出家成道对于人类世界的贡献1建立师道的庄严2破除印度传统的阶级观念3归纳印度上古传统宗教的轮回之说4开拓宇宙观与世界观5调和裁定形而上的本体论(四)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1小乘的思想2小乘的实践3小乘的求证方法4大乘的思想5大乘的实践6大乘求证的方法三 禅宗概要(一)有关禅宗的史迹1禅宗所谓的“教外别传”2禅宗的禅3达摩大师初传的禅宗(二)初唐以前禅宗开展的影响1关于六祖的开悟2关于“不思善,不思恶”的问题3关于“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的问题(三)唐初禅宗兴盛的大势(四)研究禅宗的几个锁钥1时代方言的注意2几个重要术语的了解(1)禅宗语录(2)禅宗机锋(3)棒喝3研究禅宗典籍的重点4必须具备禅学与文学的素养(五)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1禅的目的与涅磐2宋元以后注重参禅的禅风(1)参话头与止观、禅那的关系(2)看念头(3)参话头3元明以后禅宗的三关界说与参禅的境界(六)禅宗与理学的关系(七)禅宗与中国文学1隋唐以后文学意境的转变与禅宗(1)诗(2)词曲(3)小说2禅与文学的重要性(1)禅师与诗(2)宗教与文学四 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文化教育的精神(一)佛教原始制度的简介(二)禅宗丛林制度的由来1丛林的规模2丛林的风规3丛林以修持为中心的禅堂4丛林与中国文教结论道 家 与 道 教一 道家学术思想与黄老、老庄的渊源(一)道家与黄老(二)道家与老庄二 隐士思想与道家(一)上古历史传说上的反证(二)孔子与隐士的思想(三)隐士与历史政治的关系1历史上畏惧“隐士”思想的反面2历史上尊重“隐士”思想的正面三 方士的学术与道家(一)有关原始自然科学(二)有关阴阳家演变为人文科学(三)有关理论物理科学四 关于道家方士学术思想的渊源(一)上古传统文化与周代的道术(二)战国时期北方齐鲁燕宋的文化背景(三)战国时期南方楚国的文化思想五 道家与道教学术思想的内容(一)道家与道教的天人宇宙说1关于阴阳的观念2关于五行的观念3关于天干和地支的甲子观念(二)道家神仙修炼的学术思想1道家与道教对于人生意义的估价2方士思想的影响(1)养神论者的理论与方法(2)养气与炼气论者的先声(3)服饵者的理由(4)祀祷派的修炼六 汉魏以后的神仙丹道派(一)丹经鼻祖的作者魏伯阳(二)方士医学与易象数合流的炼气养生术的丹道七 道家与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论1儒道不分家的“天”字的含义2儒道不分家的“道”字的含义(一)老子1老子思想的天道无为与自然的观念2老子对于仁义与圣人的观念3有关老子政治思想的误解4老子被人陷害为阴谋权术的教唆者5老子政治思想的重心6老子摄生养生的学术(1)入手立基虚极静笃的养静论(2)由静极进于绵绵若存的养神论(3)辅助养静养神的养气论(4)恍惚至精的道妙(5)摄生养生的成果7道教《清静经》(二)庄子1《庄子》的寓言2《庄子》的《消遥游》与内七篇3《庄子》外篇的风规4《庄子》内篇养生学与方士神仙的因缘(三)战国时期阴阳家与方士的声势1驺衍阴阳学说的动机与目的2阴阳学说的内容3驺衍地球物理的思想4齐国学术的风气(四)秦汉之际燕齐方士与神仙的思想渊源1秦始皇与封禅2汉初的神道与神仙3汉魏以下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概略八 道教(一)汉末道教形成的因缘(二)魏晋以后的道家与道教1唐代的道教2宋元明清的道教九 道家及道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的教育精神《禅与道概论》后 语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评论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