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经济学家,奥地利经济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代表人物,被誉为“奥地利学派的院长”,其理论影响了之后的诸多经济学家,如哈耶克、罗斯巴德等人。译者:余晖,1963年出生于江西省铅山县。先后毕业于江西财经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院,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助教、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基金会项目官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并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及其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其思想集大成的晚年扛鼎之作的《人的行动》,米塞斯先是假定有一个“先验的”人类行动的“公理”,在这个公理基础上,他一步步地推导出了他眼中的人类社会经济运作的种种安排和运行原理,最后构建出了他的“人类行动学”的逻辑大厦。人的行动学(Praxeology,或译人的行为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动的学科。意指人对于环境及他人有所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这一词最先在1890年被A埃斯比纳斯(Alfred Espinas)提出,但真正为人所知的则是奥地利经济学派学者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稍后所提出的理论。米塞斯试着探索经济学的根基。如同其他奥地利经济学派经济学家和古典经济学学者一样,米塞斯反对使用观察的方式研究人类行为。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太过复杂,不可能将其以解构的方式进行研究,而且人类的害羞本性使得他们的行为总是无法被正确的观察。也因此,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观察人的行动或者试图以历史资料解释人类的社会科学研究,都难以避免的会受到其他种种没有注意到的研究变因所影响。在《人的行动》一书中,米塞斯主张自由市场机制不但可以完全取代任何政府计划的体制,更重要的,自由市场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他将复杂的市场解释为无数的意识、有意识的行动、选择和个人偏好的结果。最终决定市场现象——供求、价格、生产方式,甚至盈亏的,是个人主观价值判断所反映出的个人选择。虽然政府可以设置价格,但最后还是个体自身,通过对于资金、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和行动,真正决定了价格。因此,米塞斯不把经济学作为对于材料、服务和产品的研究,而是对于人的行动的研究。
米塞斯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代序)杨春学为余晖译米塞斯所著《人的行动》一书所作的序言左大培上册第四版序言第三版序言绪论1. 经济学与人的行动学2. 人的行动学通论的认识论问题3. 经济理论与人的行动的实践4. 小结第一篇人 的 行 动第一章行动人1. 有目的之行动与动物性反应2. 人的行动的先决条件论快乐论本能和冲动3. 作为一种极据的人的行动4. 理性与非理性;人的行动学研究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5. 作为行动前提条件的因果关系6. 另一个我论本能的有用性绝对目的植物人第二章人的行动科学的认识论问题1. 人的行动学与历史2. 人的行动学的形式和演绎特征所谓原始人逻辑的异质性3. 先验与实在4.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原理我和我们5. 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原则6. 人的行动的个性和变动性7. 历史的范围及其特殊方法8. 概念化与理解自然史和人类史9. 论观念的类型10. 经济学的程序11. 人的行动学概念的某些限制第三章经济学与对理性的反叛1. 对理性的反叛2. 多元逻辑论的逻辑3. 多元逻辑论的人的行动学4. 种族多元逻辑论5. 多元逻辑论和理解6. 理性论辩第四章行动范畴的初步分析1. 目的与手段2. 价值的等级3. 需求的等级4. 作为交换的行动第五章时间1. 作为人的行动学因素的时间2. 过去、现在和未来3. 时间的经济化4. 行动之间的时序关系第六章不确定性1. 不确定性与行动2. 或然性(Probability)的意义3. 类的或然率4. 案由或然率5. 案由或然率的量估6. 打赌、赌博和竞技7. 人的行动学的预测第七章人间世界的行动1. 边际效用法则2. 报酬律3. 作为一种手段的人类劳动直接满足性劳动和间接满足性劳动有创造力的天才4. 生产第二篇社会架构中的行动第八章人类社会1. 人类之合作2. 对整体主义和形而上学之社会观的批判人的行动学与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宗教3. 分工4. 李嘉图的协作法则现时关于协作法则的一些谬见5. 分工的效果6. 社会中的个人神秘沟通的神话7. 大社会8. 侵略与破坏的本能对现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对达尔文主义的流行误解(1) 人是不平等的(2) 达尔文主义的社会含义(3) 被称之为非自然之理知和理性行为第九章观念的作用1. 人的理性2. 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对一些谬见的反驳3. 意识形态的权力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传统主义4. 社会改良论与进步之理念第十章社会里的交换1. 自给交换与人际交换2. 契约性约束和支配性约束3. 计算的行动第三篇经济计算第十一章无需计算的评价1. 手段的等级2. 价值和价格原论中的直接交换虚构价值理论与社会主义3. 经济计算的问题4. 经济计算与市场第十二章经济计算的范围1. 货币记录的特征2. 经济计算的局限3. 价格的可变性4. 稳定化5. 稳定化理念的根源第十三章作为一种行动工具的货币计算1. 作为一种思想方法的货币计算2. 经济计算与人的行动科学第四篇市场社会的交换学或经济学第十四章交换学的范围与方法1. 交换学问题的界定对经济学的否定2. 假构法3. 纯粹市场经济利润的最大化4. 自给自足的经济5. 静止状态和稳态循环的经济6. 静态经济7. 交换功能的统合静态经济里的企业家功能第十五章市场1. 市场经济的特征2. 资本品与资本3. 资本主义4. 消费者主权政治法则术语的比喻用法5. 竞争6. 自由7. 财富与收入的不平等8. 企业家的利润与亏损9. 进步经济中企业家的利润和亏损对利润的道德谴责对消费不足怪论和购买力说的几点批评10. 促进者、管理者、技术专家和官僚11. 市场的选择过程12. 个人与市场13. 商业宣传14. “国民经济”第十六章价格1. 定价过程2. 评价与估价3. 高阶商品的价格生产要素定价的一种局限性4. 成本核算5. 逻辑的交换学和数学的交换学6. 垄断价格垄断价格理论的数学处理7. 商誉8. 需求垄断9. 垄断价格影响下的消费10. 卖方的价格歧视11. 买方的价格歧视12. 价格的相互关联13. 价格与收入14. 价格与生产15. “非市场价格”的怪诞之处第十七章间接交换1. 交换媒介与货币2. 对若干普遍谬误的考察3.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卡尔·门格尔的货币起源论的认识论意义4. 货币购买力的决定5. 休谟和穆勒的问题与货币的驱动力6. 现金引起的购买力变动和商品引起的购买力的变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主义与通货紧缩主义7. 货币的计算与购买力的变动8. 对未来购买力变动的预期9. 货币的特殊价值10. 货币关系的意义11. 货币替代品12. 信用媒介发行量的限制有关自由银行制的讨论13. 现金储存的规模和构成14. 收支平衡15. 地区间汇率16. 利率与货币的关系17. 次级交换媒介18. 通货膨胀主义者的历史观19. 金本位国际间货币合作下册第十八章时间推移中的行动1. 时间评价的观点2. 作为行动之一个必要条件的时间偏好时间偏好理论的演进3. 资本品4. 生产期,等待期及准备期准备期延长到超过了行动人的生命期时间偏好理论的某些应用5. 资本品的可变性6. “过去”对于行动的影响7. 资本的积累、维护与消耗8. 投资者的流动性9. 货币与资本;储蓄与投资第十九章利息1. 利息现象2. 原始利息3. 利率的水平4. 变动经济中的原始利息5. 利息的计算第二十章利息、信用扩张及商业周期1. 问题所在2. 市场毛利率中的企业家成分3. 市场毛利率中的价格贴水成分4. 借贷市场5. 货币关系变动对于原始利息的影响6. 受通货膨胀与信用扩张影响的市场毛利率所谓集权管理下没有萧条7. 受通货紧缩与信用收缩之影响的市场毛利率信用扩张与单纯的通货膨胀的区别8. 商业循环的货币或流通信用理论9. 受商业循环影响的市场经济闲置的生产要素在市面繁荣期第一阶段所起的作用商业循环非货币化解释的谬误第二十一章工作与工资1. 内向性劳动和外向性劳动2. 劳动的喜悦与乏味3. 工资4. 交换学意义上的失业5. 毛工资率和净工资率6. 工资与生活维持费工资率的历史解释与回溯定理的比较7. 受劳动负效用影响的劳动供给关于“工业革命”一般解释的批评8. 市场的兴衰对工资率的影响9. 劳动市场牲畜和奴隶的劳动第二十二章非人的原始生产要素1. 关于地租理论的一般考察2. 土地利用中的时间因素3. 边际以下的土地4. 提供免费功用的土地5. 土地的价格土地的神话第二十三章市场的基据1. 理论和基据2. 权力的作用3. 战争与征服的历史作用4. 作为某种基据的实在的人5. 调整时期6. 财产权的限度以及外部成本和外部经济问题知识创新的外部经济特权与准特权第二十四章利益的和谐和冲突1. 市场盈亏的最终根源2. 生育节制3. “得到正确理解的”利益间的和谐4. 私有财产5. 我们这个时代的冲突第五篇非市场的社会合作第二十五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假构1. 社会主义理念的历史渊源2. 社会主义的教条3. 社会主义的人的行动学特征第二十六章社会主义经济计算的不可能性1. 问题所在2. 这一问题以往认识的失误3. 社会主义经济计算的近期建议4. 试错5. 准市场6. 数理经济学的微分方程第六篇受羁束的市场经济第二十七章政府与市场1. 第三种制度的构想2. 政府干预3. 政府功能的界限4. 作为个人行动最终标准的正义5. 自由放任的含义6. 政府对消费的直接干预腐败第二十八章通过征税的干预1. 中立税2. 全税化3. 税收的财政目的和非财政目的4. 税收干预的三种类型第二十九章对生产的限制1. 限制的性质2. 限制的代价3. 作为一种特权的限制4. 作为一种经济体制的限制第三十章对价格结构的干预1. 政府与市场自治2. 市场对政府干预的反应对古代文明衰落原因的考察3. 最低工资率工联主义的交换学观点第三十一章通货与信用的操纵1. 政府与通货2. 法币立法上的干预主义3. 现代通货操纵法的演进4. 通货贬值的目的5. 信用扩张反循环政策之妄想6. 外汇管制与双边贸易协定/ 89第三十二章没收与再分配1. 没收哲学2. 土地改革3. 没收式税收没收式的课税与风险承担第三十三章工团主义与社团主义1. 工团主义者的理念2. 工团主义者的谬误3. 某些时髦政策中的工团主义成分4. 基尔特社会主义与社团主义第三十四章战争经济学1. 全面战争2. 战争与市场经济3. 战争与自给自足4. 战争之无益第三十五章福利原则与市场原则1. 反对市场经济的理由2. 贫困3. 不平等4. 不安定5. 社会正义第三十六章干预主义的危机1. 干预主义的收成2. 储备金的耗竭3. 干预主义的末日第七篇经济学的社会地位第三十七章难以形容的经济学的特征1. 经济学的独特性2. 经济学与舆论3. 自由主义前辈的幻想第三十八章经济学在知识界的地位1. 经济学的研究2. 作为一门专业的经济学3. 作为一门专业的预测4. 经济学和大学5. 普通教育与经济学6. 经济学与公民7. 经济学与自由第三十九章 经济学与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1. 科学与人生2. 经济学与价值判断3. 经济的认知与人的行动索引
评论关闭。